写作可以助人自我反思、自我定位、自我探索!生民老师就如何写作,总结了七个要点:文如其人、文以载道、头文尾应、文非ㄧ体、文章司马、文质彬彬、咬文嚼字。最后,若能“文选烂、秀才半”,多读书、读好书,是写好文章的关键。希望更多人喜欢写作!
所谓散文是不拘形式的文章,可以是像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像是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也可以是短篇故事。事实上,许多教练都是作家,我可以拉出一连串的名单,比如说: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旅程》的丹.米尔曼(Dan Millman);
《人生咖啡馆》、《生命CEO》的的约翰.史崔乐基(John Strelecky);
《谁动了我的奶酪》、《礼物》的斯宾赛.约翰逊(Spencer Johnson)
《周一清晨的领导课》的戴维.柯特莱尔(David Cottrell);
《经理人的第一本领导书》的铃木义幸;
《团队协作的五大障碍》的帕特里克.兰西奥尼(PatrickLencioni);
《领导力核心》的马克.米勒(Mark Miller);
《一分钟经理人》及《共好》的肯布兰佳(KenBlanchard);
《帮主管变优秀的神奇对话》、《帮年轻人更优秀的七个决定》的陈朝益、陈锦春,当然,也包括我们【有邻书舍】的作家,在马来西亚古晋的沈宗毅等等。
这些书籍都是故事型态,有的类似寓言,有的是真实案例改编的职场剧,有的则是自己的经历。从这些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生无处不教练,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突破自我、转化自我、完善自我的故事,我想这就是教练的意义。
其实,不论我们是不是教练,用文章来表达自己、定位自己、完善自己,都有着必要性。
在我看来,写作有三大好处。一是自我反思。用来觉察自己的各种角色状态,生活的、工作的……;二是自我定位。以文章描述出专业思想、能力;三是自我探索。生命是一个历程,未来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将自己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回顾的时候,就会看到过去点和点之间的轨迹,也可以看到未来在这些点和点之间延续着。
我曾经在媒体工作过,现在和当年在媒体工作完全不同。从前你想要说话,想要发表你自己的观点得透过传统的媒体,诸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是第四权,通常独立于政府之外,在任何国家、地区,媒体都是相对垄断的企业,不是一般人可以经营的,但现在出现了很多自媒体,微信、微博、博客、网站……只要你愿意,完全可以在这些平台说自己想要说的话。
我的写作能力和我从小喜欢看书有关。
在高中有一篇课文是选自翁森的《读书四时乐》,当时只选了春天:
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后来,我读到四时乐的最后一段,在冬日读书:
……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一个人在天地自然中,手捧一本书边走边诵,读到春花秋月,读到夏虫冬雪,读到青鸾脉脉、海阔天高。一直到现在,我不仅依然保持着睡前阅读纸本书的习惯,而且还多了一个习惯,就是自己动手把一些纸本书做成电子书,并放进PAD里,这样,我便可以带着我的书房去任何的地方,在任何的时刻阅读。
不过,在我小时候,我看得最多的是漫画书。那时候,漫画书只在出租店有。我记得我家附近的菜市场边有一个小漫画店,狭小的空间,昏暗的灯光,租回去一块钱二本,在店里看一块钱六本,于是,我几乎每天都会找个小板凳坐在漫画店的一个角落,然后一本接一本地看漫画书,爸妈吃饭时找不着我,到漫画店准可以找到我。
我得感谢我的母亲,后来她也爱上漫画,我便有理由帮她租回家看。我读书的习惯是从看漫画开始培养的。
小时候,我常去一个同学的家。他们家里总在打麻将,但他父亲有一屋子的书,大多数和文学、散文、小说有关。同学的爸妈也欢迎我,因为我的这位同学从小就不喜欢读书,所以,这屋子的书就留给我读。我倒是真的读了不少,只不过,读过就忘,也不知道读了些什么?
如果你问我,在小学时期,我读了什么书印象最深刻,我能答上来的都是一些改编过的、带有注音符号的历史通俗小说,比如:《七侠五义》、《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等,其次还有怪盗亚森罗苹和福尔摩斯斗智的系列小说。
我从来没有办法静下心来读完《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所谓的四大名著,而通俗小说是我的最爱,包括到了青春时期喜欢读琼瑶的小说,大学时期喜欢读金庸的小说。
读起这些小说,废寝忘食,常常是不知天之方亮。后来,我自我总结,我喜欢读这类的书,是因为我相信小说就是人生,人们大可以用很严肃的心情去看消遣类的书籍,去体验所体验不到的生活,大概和现在看电视剧、电影差不多,将小说当作另外一个人生来看。
读书和写作十分相关,因为喜欢读书,就会动手写点东西,不过,如果没有人欣赏的话,那写作的能力或许就会早早地被扼杀在摇篮之际。
从小学到高中,都有作文课,国文老师就是那个决定你未来会不会从事写作的最关键人物。还好,我的国文老师都能容忍我,真正让我觉得遇到伯乐的是高二的一位许明玉老师,她每次都仔细地读我的作文,用红色的墨水在作文簿上圈圈点点,这给我莫大的鼓励。
我开始阅读一些散文、诗歌,想使我的文章在用字遣词上更丰富、文意更深邃些。那时,我最喜欢阅读的书是王鼎钧先生的《开放的人生》、《人生的试金石》(到现在我还保留着当年买的书),唐诗、宋词的选集、一些散文选集,如《一页一小品》,这对我的写作能力很有帮助。
学习阶段的写作是一种思路的锻炼,也是一种学习。真正将写作当成职业,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在当时一份专业性报纸的副刊当记者。这份专业报纸,因为台湾市场狭小,起步较晚,所以副刊定位为《经营知识》,这是现在台湾最大的电商PChome创办人詹宏志先生担任创刊主编时的战略思维,也使得我所学有用武之地。
虽然是副刊,其实是一份每天出版的商业杂志,我们是用专题的方式采访、报导,非传统的新闻发布。写作量很大,每周要交一篇5000字大稿,三篇500-800字小稿,但写到后来,我都有了江郎才尽的感觉。
大家通常对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是认为一个莫大的荣耀,许多作者也以此为豪,但当工作就是每天要将版面填满的时候,常常因为被编辑追着发稿子而疲于奔命,这种荣耀感很快地就被责任压榨掉。
然而,很奇怪的是,当一篇文章在变成铅字、发表的时候,一下子又会回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的荣耀感,想要和很多人分享。这也是我自己创办【有邻书舍】真正的动机。
关于写文章,我想用七个“文”的成语来总结写作的七个方法论如下,这纯粹就是一家之言,大家看看就好。
文如其人
许多人提笔的动机都是写给自己看,所以文章也通常都带有每个人极强的性格。李白被称为“诗仙”,是因为他的诗好像天然自成,充满想象力。家里有一本《李白诗选》,收录了他270首诗,据说他写过一千首诗,但更有意思的是他的文章,有一篇《春夜宴桃李园序》,短短的117个字,一气呵成,首段写到: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这是何等的气势,可与曹操的“人生几何,杯酒当歌”相辉映,但少了霸气,多了豪放。我读李白的文章,感觉到的是一种进取的豁达,读另外一位和他性格相似的陶渊明的文章时,又有一种不同的感受。在《归去来兮辞》中,我们看到的是放下的从容: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每位作者也是有自己的风格。
王爽、邵红、郭能香是三个完全不同的典型。王爽的亲和力极强,就像邻家大姊一样;邵红咬文嚼字引经据典,常常从一个字的起源,一路寻下去,引发出对很多字义的思考;郭能香是我们作者当中最勇敢的一位,她的文章常常直面自己、剖析自己。
她们三个人都是专业的教练,写作的风格却迥然不同,如果用月亮、星星、太阳来形容,王爽很柔和像月亮,引得你愿意侃侃而谈;邵红像星星,满天繁星,深邃不可知,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引发你的深思;而郭能香就像太阳,燃烧自己,引导你更大胆地挖掘自己的内心深处。
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作者,风格也非常明显,像杨昆William,他可以将一个复杂的学理用一个故事来表达。在学术界最擅长这么做的是克莱顿.克里斯(ClaytonM.Christensen),他最有名的书我印象作深刻的不是《创新的困境》、《创新者的解答》,而是《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里面都是用一些故事来说明管理、战略、领导力的一些定律。
杨昆的写作风格就是如此,我想他假以时日,也可以成为能将专业知识科学普及化的一个学者。
文以载道
被称为“文起八代之衰”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倡导“文以贯道”(后来被北宋五子之一周敦颐改为文以载道),认为写文章就是要传达一个观点、一个思想,所以,文章要谈什么?你的观点是什么?一定要讲清楚。有时候,我们读一篇文章,作者写了大半段了,却还搞不清楚他想要说什么。
一篇好的文章主旨应该是很清晰的,也许是一开头就会提到,也许要读到最后,读者才会恍然大悟。不管哪一种,写作不能东一点、西一点地漫谈,有的作者习惯像开会一样,今天我要谈五点意见,然后一二三四五。那样的文章很枯燥。主旨清晰指的是吾道一以贯之,从头到尾就是一个观点。
韩愈的《师说》是一个很好的范本。他首先定义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这篇文章不是解释要如何传道、授业、或是解惑,而是要表达什么才能为人“师”?他说,“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而士大夫就不这样,觉得年纪比我小,怎么可以称老师,因此,这篇文章接着就阐述“三人行,必有我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只要人家有本事,我们就可以向他学习。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谁都可以相互为师,这就是他的观点。受了这篇文章的影响,在我上课的时候常称学生为“学长”,因为“学长学长,教学相长”,彼此都可以学习。
头文尾应
好的文章,一开头就要抓住眼球,俗称为“破题”。在人们阅读的耐心更少、碎片化阅读的今天,怎么样在开头的一段话能抓住人的眼球,文章在第一段话的前50个字就要能够吸引人,这是写作的一个重要技巧。
我举例【有邻书舍】的一些文章为例。
你相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天份?(陈薇雅【优势力教练01】的《择一山回归本尊,遇见最好的自己》)
深秋的下午,在美丽又安静的咖啡馆跟教练朋友闲聊,真的是人生一大乐事。对话中间有一段关于「教练中的情绪」很有意思,也觉得很有意义,记录下来跟有邻书舍各位邻居分享。(郑杰榆【泡书人Wisdom】《深秋里,一段关于「同频而不共振」的对话》)
我突然想写一篇自己最感兴趣的文章,就是谈谈阅读的心得。但,这篇文章是想谈“城市阅读”。如果,城市是一本书,要如何阅读?(陈生民【领导力小品10】《“这不都在这儿嘛!”》)
破题,有的时候,是点出主题;有的时候,是带出好奇。
2015年5月15日,星期五,后来我听说,这是个多少年不遇的日子。在那天晚上,于我,平常却又不平凡。(王爽【教练路上64】《子夜,我们在故宫穿越了》)
我的微信朋友圈和朋友群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牢牢盯着“钱途”的财富追随者;另一类是关注人们心灵“前途”的人类灵魂工作者。(刘青【CEO教练20】《世界那么大,时间这么少,我要看什么?》
当起了一个好的头,接下来的文章,就是开展。有的作者会中规中矩,用“起承转合”的格式;有的作者可能会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继续铺垫他的结构;也有些作者会开始讲故事,让读者进入他所希望你看到的世界。不论哪一种,每位作者都会运用不同的技巧。
这里,我想重点提醒。有的文章写作者习惯运用PPT的思维,一大点展开为三点,每一点又再展开三小点,有章法、有结构,但是这种写法,是发散式的,是一篇学术性的文章,通常读者看到第二个小点就会看不下去,因为过度结构化使他不会想一次看完(大多数人是存起来慢慢看)。好的短文是一气呵成的,结构化的文章令人容易中断,比较适合学术性、方法论的文章,不过,如果文章太长,是必须要结构化,否则会让人看得上气不接下气(例如,我这篇文章)。
文章一定要首尾呼应的。有时候,写着写着会结束得潦草,让读者觉得好像说了什么?又好像说的不完整。一篇好的文章,就像搭飞机旅行,能够顺利起飞,也要能够Happy ending。所谓的happy ending,就是指整篇文章的主题意识是不是能够贯穿一致而且清晰,读者看了之后,会觉得如同欣赏歌剧,每一幕都有精彩之处,高潮迭起,最后或缓和下来,或停在一个特别的点,让结局发生。
例如:ICA陈琪老师有一篇文章谈到她看了一部电影《永无止境》(Limitless),电影是描述服用一颗药丸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的故事,主角为了要获取更多的药丸而变得多疑、贪婪。所以,开头她就感概:人要拥有多少才算够?影片的情节是她的佐证,结束的时候,她再问到:“浮士德曾用灵魂与魔鬼交换成功,你愿意用什么换取你的成功?”又将问题提升到另一个层次。然后,谈到能够清醒作主的人要有人生之锚,这个锚要定位在哪里?她说我会定位在“爱”上,然后再做一个总结。
这样的写法,就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提升,让读者觉得是越来越深、越来越高。
王鼎钧先生写过一本《古文观止化读》(大陆改为古文观止演义),书中引用前贤谈到文章结构有三诀:“凤头、猪腹、豹尾”。这段话是这么说的:“凤的头部小,尖锐,文章开头要简单明快,切入主题。猪的腹部容量大,精华都在其中,文章中段要扩张,发挥,把主题呈现出来。豹的尾巴很短,但是有力,文章结尾最好嘎然而止,切忌拖泥带水。”诚如斯言。
文非一体
曹丕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为什么呢?因为:“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什么样的素材都可以变成文章,所谓“落花水面皆文章”,在生活中,在职场上,任何看到的,经历的,有感触的,都可以构成一篇文章的素材。但是,同样的素材每个人处理的方式都会不一样,因为“文非一体”!
一篇好文章,我认为要有两点:一是独特性,二是连结性。
所谓独特性,是指你的观点和别人有什么不同?比如说:都在谈不要评判,Wisdom是一位很棒的教练,他与客户(学员)间的对话,例如:“让我再确认一下,你刚才是说你会不会在意这个问题是和‘谁’说了这些话有关,是这样吗?”这会让我们学习到怎么样让客户自己看到评判;除了独特性外,你的观点和别人有什么相关,就是所谓连结。
再比如说,我们有些文章会谈到教育孩子,从教练的观点比较以前带孩子和现在带孩子有什么不同?潘素霜(Rebecca)、Vicky Qu都会谈到将控制权交到孩子手中,让他们自己决定上床时间、何时刷牙,这就是连结。
文章司马
好的文章都会带有故事性。【有邻书舍】的作者们擅长讲故事、谈案例,这是我们的特色,好的故事可以打动人。
要说人得追求自己的幸福,这只是一个观点。但如果说司马相如以一曲凤求凰打动了卓文君,两人私奔,后来被文君的父亲断了经济来源,只好开个小酒馆谋生,就成了一个非常不简单的、追求自己幸福的故事。好的故事,特别是自己的真实故事,更能够引人入胜。
刚加入【有邻书舍】的新作者王华Linda,在《告诉鱼儿,这世界上有许多许多池塘》中谈到一位朋友在跨国企业工作遭遇到组织变革,上司也在被裁员的名单里,自己心情很差。Linda去看她,这位朋友住的地方有一个荷花池,池中有鱼,鱼困在浅滩上。
故事就以鱼比喻这位朋友,经过一番谈话,让朋友有了脱困的动力。如果用庄子和惠施的谈话来看,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Linda的朋友也说,“汝非鱼,安知鱼之困哉?”这样的对话就是十分有禅机,很有故事性。
文质彬彬
“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段话是孔子描述一个君子外表内在都要有修养。性情和礼仪要相得益彰,文章也是一样,不要粗鄙,也不要过分华丽,文与质要相互的辉映。
我们提倡白话文,用直白的方式来写文章本身没错,但文章可能会因为修饰不足而缺乏文采。如果说,一条瀑布像一条白布倒挂在悬崖上。很直白吧?如果说,那些从山顶流下来的瀑布,就像一群四蹄生风的白马如潮水般的涌来。便有些想象力和画面感。但如果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那就是另一个意境了。
不过,文章过分雕砌,使得本意不明,就会犯了“文胜质”的毛病。以前我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就直接用了“寻寻、觅觅、冷冷、凄凄、惨惨、戚戚”七个迭字,觉得这是一种意境,于是写文章的时候,对于情境的描述不遗余力的加上很多形容词,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就批评我:“堆砌太严重,以词害意。”这段话使我终身受益。
咬文嚼字
文字要下功夫,用字还须讲究。字的讲究有几个原则。
同义不重复。比如说我们常用“反思”这个词,如果通篇都是“反思”,读者容易生厌,反思、觉察、反省、自省……在某些文章上、下文间是可以替代的。明刘基写的《卖柑者言》这篇文章首先用“卖”这个字,以后文章中就用“市”、“售”、“贸”、“取”、“鬻”来替代,是不用重复字的极品范例。当然,如果白话文也这么做,就容易走上用艰涩、冷僻的字,适度地替代还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术语慎用
专业文章会用术语强化专业语气,但用多了就会变成一篇学术论文。其实大多数的读者都是非专业领域,而是对我们的专业好奇,作者在下笔的时候,用术语时可以有两种考虑:一是增加新鲜感,例如,同侪(Peer)这个词,一般人很少用,但在教练团体是一个常用词,而且言简意赅,比同学、同窗、同志等好,这是可以的。
赘字要删
写文章如同说话,如果老是说“我认为,我怎么看,我又如何如何……”“我”就是多余。一段话,前后检查一下,有重复的用字删掉后读读看,不影响语意就当删,如果影响语意,就再斟酌补上一个字,语气连贯很重要,精练亦很重要。
负面连接词少用。“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诗多哀怨,散文用多了“假如、虽然、但是、然而、宁可、不如…”这些连接词,会让人产生否定的联想,有一些作者喜欢用“否定后的否定”来写文章,例如:用“这件事如果…,但是….,然而….,所以….”需要很强的逻辑性才能弄清楚他要说什么,没有耐心的读者就会读不下去。
网络词汇基本不用。现在网络语言盛行,使用得巧妙会使文章增加趣味,可是如果像“屌丝、捉急、美眉、不明觉厉、喜大普奔……”这些词大段、大段的出现在文章中,似乎文章接了地气,但流行一过,就少有人记得。以后再看这篇文章,也许就会像在看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有人穿着带有标签的西装是一种时尚,现在再看时,便觉得是个乡巴佬。
当然,现代人打字常会打错字,简繁体转换也会造成新的错字,文章完成后都需要再精读和校对一遍,才能发布,否则贻笑大方。
最后,回到写作和读书的关系。想写好一篇文章还是和读书有关,所谓“文选烂,秀才半”。
这里的文选指的是《昭明文选》。过去科举考试,主要就考作文,要写好文章就得下功夫熟读文选,滚烂于心,下笔就能成章。如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最近,有一位考生写了一篇自荐信给南京大学文学院莫砺锋教授,全文用繁体文言文写成,被誉为“古文奇才”,我恰巧读到李白的《与韩荆州书》,发现两篇文章文气相通,可见“文选烂,秀才半”言之不虚!
《古文观止》也是一本好的文选。我在高中时代读的文言文,大多选自该书。《古文观止》是清初两位没有任何功名的读书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编选,收集了从先秦到明末的文章,以散文为主,不录诗词,也兼收骈文,一共220篇,并附有评注。今天,我即便写的是白话文,在语法和结构上,也深受这些文章的影响,所以,我建议喜欢写作的人有机会多读、多诵,相信功力必定大增。
以上七点写作的心得,野人献曝,就当作抛砖引玉。
资讯来源说明:本文章来自网络收集,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QQ:850873385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14-2018 500d.m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