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其实前前后后拖了一个月了,一不小心听说新的校招笔试都要开始了。既然这样开篇就先讲讲移动的笔试,也就是行测吧——按照以往,移动笔试的行测题是出了名的题量大的,所以做题的时候尽量快,不要在某些题目上费太多时间,如数字推理题,很多人不擅长,反正就十道左右,一时看不出来就瞎蒙一个。
练习的时候尽量地找有题型以及结题方法的练习本做,不需要什么题海战术,把握好每一个题型的常见类型以及解题技巧就可以了。对于自己擅长的题型尽量得分,因为据说笔试的成绩会成为最后定岗的元素之一哦,所以也是要好好重视!关于笔试就大概讲这么多,更多更具体的可以上网找笔经,也可以在师兄去哪儿找之前的推文。
进入正题——
快递地址变成“广州市天河北路XXX”已经一年了。那个大学城XXX的选择成了地址列表里不会再选中的项目。
是的。毕业一年了,或许此时的你也准备更换你的地址,又或许还没到那个时候。总之,曾经熟悉的地址成了回忆,陌生的变成熟悉的。
翻到一年前的微博,我写到:“最后一场华师雨为谁而落,洗不尽铅尘,忘不了的梦,独自静坐在空荡荡的宿舍里,四年化作一缕青烟萦绕脑海。”
而今天,我依旧不知道晨起的第一场雨为谁而落,独居的宿舍必然是空荡荡的,端坐书桌前,一年的人与事也这么上了心头——
不得不说,上班的生活比起上课,最大的好处在于保持生活的规律与向上的精神。
每天都是走过这条小路挤公交
上学的时候老师总说,你们现在上课可以迟到,以后上班就不能再迟到liao。是的,我所在公司规定上班的时间是八点半。很多单位是必须打卡的,我的单位亦然。因此,基本保持每天七点半起床,洗漱而后出门,挤上公交,到了公司,吃早餐。所幸的是,公司有食堂可以提供早餐,也就省去了“一日三省”的烦恼。
于是规律的生活是这样的:吃完早餐就开始忙碌的一天,十二点左右吃中午饭,当然也是在公司吃(所以对我这种懒得想吃什么的人来说,公司最伟大的地方在于有个饭菜还不错的食堂),吃完饭,玩玩游戏,聊聊天,睡个午觉,两点准时上班(每每这个时候都会十分怀念上学时候只需要和舍友说一句帮我签到,就可以继续睡到天荒地老的幸福感)。
当然,上班跟上课不一样,上课是虽然起床去到课室,但你还可以打瞌睡,工作可不行,各种事情蜂拥而至的时候,有时候可能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别说是打瞌睡了。终于繁忙的一天就这样过了,下了班,继续在食堂吃个晚饭就可以回宿舍了。
到了宿舍,开始打开一个视频(可能不看),回白天落下的各种信息,喝茶,健身,洗澡,洗衣服,看书,写日记......也是停不下来(这么健康的生活一定得转发给我爸妈看有没有)。如果没有约会的话,每天就是这样过的。听起来十分没劲,就连现在我自己写起来也十分没劲,可有时候日子就是属于这样的平淡入水,需要沉下心好好去感受。
太规律则意味着乏味,日复一日,这就是日子。但是为了把日子过起来,就必须从这样的规律里面找到激情,一种向上的精神。
上学那会,我们是群居生活——有舍友,有隔壁舍友,有同学,有社团组织。那时候的日子就是彩色的,每一分钟都会有人与我们分享,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我们也学会了分享,学会了与人相处。
上班了,也许会有团队,有同事,有朋友,可当夜幕降临,亦或大家暂时分离的时候,自己就是自己。所以要学会与自己相处。
于是,一年里,我发现很多的同届的同事,同学,都在学习与自己的相处,不停地在重新发掘自己的兴趣:有人开始热爱健身,有人开始玩乐器,有人开始学画画,学语言......每个人都在往属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延伸自己。这种与上学时候,所有人都是朝着专业的方向在发展自己是不一样。
与自己相处,也开始让我们慢慢地了解自己是否适合喜欢目前的事业,在认识的过程中,你会看到听到你身边的,或者身边的人选择跳槽,也有人开始默默学习新的自己选择的知识。这一切,就是规律生活里面的向上的力量。这样的力量,不是约好的或者谁给予的,而是整个大的环境赋予的。
或者,就是这样一种隐形的向上的力量可以解释为什么毕业之后这么多人愿意选择竞争更加激烈的一线城市的热门问题。因为同样是阳光,这里的阳光可能使人躁起来,而别处的阳光照在人身上更多的是慵懒,一不小心那种懒或者就深入骨髓。
说了这么多生活与感受,下来就写写工作方面的吧~
工作前
虽然在公司实习过,但是实习总是实习,同事与你相处的时候不自觉或自觉地都会带上你是一个实习生的标签,这样你就永远无法感受在一家公司作为一个正式员工的感觉。你只能透过正式员工平时的做法,说法去尝试着理解。
所以,工作前,我仅限于了解公司的大概,未来之于自己都是未知,自然充满期待。
工作之初移动公司的培训
基本每一家正规的公司校招之后,都会对所有的新员工在上岗之前先做一轮的入职培训。
这样的培训可能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有公司的业务培训;公司的架构培训;公司的文化培训;基本办公技能培训;公司内部交流培训;团队协作培训;项目管理,产品管理等等的培训。也许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会做这么全面的培训,而恰好我司就这么喜欢大而全的培训。
培训之于新员工,看上去很多东西可能会没有用,可这些东西就像你上学学的什么原理,什么算法,感觉没什么用,可总能在关键的细节之处展示其重要性。如:公司的架构,文化,业务,交流习惯等是你未来写好项目背景,做好事务沟通的储备知识。
至于项目管理之类概念性的知识,会在你渐渐成为一个“老”员工时发挥它的作用,使你结合当时的概念去结合实际扩展其内容,丰富其内涵,让它从一个概念变成你处理事务的方式方法。因此,培训的时候可以当做是上课到上班的缓冲期,顺便听听学学可以学到的东西,毕竟那也属于公司福利的一种,学不到东西也得抓住机会认识认识新同事们,交交新朋友。
工作之初——学习期
定岗:培训之后紧接着就是定岗,即确定自己未来会去到公司的哪一个岗位。有些公司会是offer签什么就定哪里,有些公司会是先定部门,再由部门定岗位,有些公司会是先内部轮岗,再定部门定岗位。
理论上讲,我司是采用最后一种方式,因为早在入职前一个月,我们就已经轮遍了公司八大部门,每个部门都踩了一脚。而为什么是理论,因为当年,在做了岗位选择之后还进行了一轮的部门负责人面试环节——于是,就这样大家被哪个部门看上就会被领走。在这样的原因下,才有了我到现在这个部门的结果。
不过,我还挺喜欢这样的“阴错阳差”
移动打杂期
正式去到定岗部门的那天,内心还是十分紧张加激动的。就那样被经理领着一个个与未来的同事见面,自我介绍,就这样展开了自己在这个团队里的故事。
因为自己一去到目前的岗位,就刚好有一个同事调往省公司任职,于是就这么刚好的其手上一些不大重要的项目就落到我手上,或者恰好成为了当时经理考验以及锻炼我能力的机会吧!其中一项便是处理部门内部的一些数据,老实说虽然自己是一个工科生,可对于处理数据一般我都是拒绝的。
可作为一个新人,不能也不敢说不呀,所以就硬着头皮上了,所幸有内部好用的工具,顺便学了以前一直抗拒不想学习的一些关于EXCEL的技能。而既然是处理内部的数据,那就肯定有需求人,自然也就有了和内部其他同事熟悉认识的机会,透过这个小日常任务,就认识了与之相关的所有同事。
记得这样的打杂期维持了估计有大概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段时间里当然除了每周处理数据是一定得做的,还有一个跟营业厅相关的项目(一个需要跑跑营业厅,搬搬抬抬的项目),也正是因为这个项目自己还有机会参与了I6在广州的首发,那场面也是醉了,自然那样的场合也是认识新朋友的好机会呢!
那时候,还顺便通过这样的小项目学习了公司内部对项目的管理方式——立项,发文,选型,启动,进行,验收,报账等等以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流程管理的内容都为日后自己开始新的项目打下了基础。
总结
打杂期,听上去虽然傻傻的,给人一种没事扫扫地,端端水的电视剧感觉。可实际上所谓“杂”指的是多而细碎,这样的工作最适合新人去做了,因为“老人”没那个闲工夫分身,他们往往已经在团队中分工明确,有自己的事务需要去把握。
这样的多而细,可以帮助一个新手快速了解内部的所有情况,又不会影响到既有的事务,又可以让其快速融入集体,找到适合的位置。当然,这段时间会起起伏伏,忙得头疼也会闲得发慌。
可是,要记住,事情杂的时候更需要做好记录与总结,我之所以可以这么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做了什么事情,一个自然是事情发生不久,另外一个是我当时每天都会做事项的管理,反而现在不常常做记录了。
工作之始——成长期
1、定职位
经过了半年的学习期之后,一纸表格从天而降,是的,到了转正成为正式员工的时候了。所谓学习期就是试用期了,一般三年内的合约最长的试用期就是半年,自然会有某些公司假借某些理由试用了一年,也不知为什么没啥问题。
2、试用期
之后,就是转正,就得开始有个职位上的称号,而我就获得了一个叫做“增值业务产品经理(初级)”的头衔。终于以后介绍自己是干嘛的时候可以有个说得出来的职位了,也有名片可以派一派。
为什么是增值业务呢?什么是增值业务呢?因为我司的主要业务自然是话务,流量之类的,基于这些基本业务以上的业务便统称为增值业务。而做增值产品的人就叫做增值业务产品经理,这其实是我自己的理解,因为也没人和我解释过这个职位的意义。
3、摸索期
正式定岗位意味着你是一名正式的员工,需要开始独自承担该承担的责任——独立的项目,独立的活动,独立的产品。那个时候,其实还是挺害怕的,生怕做错点什么就糟糕了,所幸一路即使磕磕绊绊,还好长了一张愿意发问的嘴,也这样走了过来。
在一个团队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是一件你和直属上司共同完成的事情——直属上司会通过对你在试用期间的一些表现以及对你的了解有一个大概的定位,所以在你刚刚开始做任务的时候,他会有意地把你往他觉得适合你的路子上培养。
就像我的第一位直属上司,一个纯理工直男,就是把我往产品经理/项目经理这个路子培养,或许是他发现了我技术上不了得,也只能走这个路子了吧!而这个期间,我也得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摸索,对自己的兴趣有一个偏向。
如我得自知自己技术上确实是软的,一些偏技术的工作可以了解但是无法单独负责;我得知道自己对策划,设计一个事情,一个产品这方面更加感兴趣些,所以遇到这些事情就更加主动积极地去思考,这就是有意地把自己往某一个方向去发展(毕竟年轻与其踌躇不前,不如快速试错)。
作为一名新员工,找到自己在工作团队的位置,这个位置不单单包含了你的工作的位置,还包含了你在团队扮演的角色,是默默无闻的苦干者,还是活跃气氛的玩乐者,找到自己的位置之后,才能将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也使自己能由心底地产生对团队的归属感(关于归属感,并不是团队能够直接给你的东西,而是你自己得去寻找的东西)。
通过了摸索期,你就会在团队,部门,公司中形成自己的“品牌”,提起某一些关键词,或者发生某些事情的时候,人们会第一个想到你,你也就真正成为了一份子。
4、计划
过了摸索期(准确来说只是你对工作环境团队的摸索,对未来,对自己的摸索永无止境),工作可能慢慢进入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时期,随着你对工作越来越熟悉,克服一个个难关,很多事情会变得不那么困难。
比如说策划一个活动,怎么出想法,怎么请示领导,怎么开始,进行,上线,收尾等,这些都会模式化,未来再遇到类似的活动,你需要做的就是循着这个模式,往里面填充新的活动内容。所以第一次做是写文章,第二次做就变成填空了。所以得自己做计划——
先说一下做计划的好处,不让自己的生活陷入死循环,因为我们做计划总是前进的,上升的,是按照自己想象中的发展去设计的。
出于人的惰性,我的观点是不强迫百分之百按照计划发展,但是至少得百分之八十在计划内,所以做计划的时候可以高于实际地去做,算是一种激励,可也不意味着可以过分理想化地设计,比如说要一年内减肥30斤,我想别胖30斤就得偷笑了吧(我本人是个瘦子,目标是胖二十斤,然而只胖了五斤。然后我觉得不是来拉仇恨的)!计划些什么呢?
在其位谋其职,一是计划自己的工作,把时间花在对的地方,做能发挥效益的事情。这是我不断在完善的一个计划,是一个自己探索同时从其他优秀的同事身上学习的过程。
然后是计划自己的学习,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要学会居安思危,除了每天看看什么订阅号积累的吹水的资本之外,还得计划系统地看点书,学点当下有用抑或感兴趣的知识,这些才会化身成为你的知识你的智慧。
三是计划自己的娱乐,张弛有度是我一贯的主张,所以大学的时候就算期末考我也得看看电视剧什么的缓解压力。但娱乐得计划性,一旦失控就会很容易在娱乐这件事上耗费很多精力和时间。
所以我对自己娱乐的控制是周五晚上是绝对的放纵,其他时间还是得收敛一些。最后是计划自己的身体,革命的本钱。在国企,或许并不会常常熬夜加班到深夜,但是白领这种久坐一族,不动会有毛病。
如果是在需要日日加班燃烧的同学来说,那就更需要去计划自己的身体了,每周多少时间锻炼,打打球,健健身,游游泳。
比如我今年就养成了每周和同事打一场羽毛球,每周跑一次步,每天都做半个小时左右的健身运动,感觉赚了钱,还比上学那会健康,真是有赚到的感觉。
最后爆爆料:
环境——还算舒适,有心情的话还可以养养鱼;同事之间关系都是比较友好;有很多大牛同事可以偷师;各种兴趣小团体,满足你各种发展需要(基本都属于自发的,还有一个乐队的哦)。
发展——作为一个成熟的国企,它已经无法提供像很多创业公司或者互联网公司那种为了梦想燃烧的感觉,所以有人会为了他的未来和自己的未来担忧。
作为个人,不敢断言公司的发展是怎样的,这涉及太多方面,就自己而言,如果对自己的现阶段有提升的作用,那就算是对自己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这样的感觉消失前,可能它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待遇——各项保障齐全;工资不高(生活得好一点就月光的节奏,按照领导的说法就是发财是不可能的);有食堂(味道一般,都怪我太挑咯);有福利(就是中秋发了一个月饼);有美女有帅哥(这是真的,来看看我们的前台就知道了)。
结语:
时间慢慢在走,一天又一天,到现在,虽然没有像很多传说中的大神连续升级涨工资之类尔尔让人发出哇的业绩,但是自己能做的事情慢慢在变多,学会的事情慢慢在变多,想到的事情也慢慢在变多,这就够了。
当然,除了规律的生活,向上的学习,认真的工作,还有愉快的玩耍。毕竟自己会赚钱了,可以买自己喜欢的,吃自己喜欢的,和朋友去更远的地方,像大人一样去拜访我们远方的朋友,给父母,给自己爱的人买他们喜欢需要的东西。
一年,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是在每一天发生的事情中对生活,对自己,对过去,对未来更成熟清醒的认识。也许自己只是千千万万平凡中的一个,但也得把这份平凡过精彩了!下个一周年,我期待!
资讯来源说明:本文章来自网络收集,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QQ:850873385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14-2018 500d.m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