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毕业处方签:择业季里的选择综合症!

来源:五百丁 作者:五百丁小编

择业季里的选择综合症.jpg


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系统内也好(“系统内”这里指国企或者公务员),系统外也罢(“系统外”以外企、民企为代表,也可以是自己当老板),里/外都有“黏性”。

 

当年我们大学同班24个同学,毕业10年有余。进了系统的,目前,无一例外地还在系统里,而且保持着相当高的稳定性(大多还在那个系统里)——在公务员系统里这会儿基本可以做到副处,在国企里发展的好的也有做到支线业务副总的;


而当年进了外企(那会儿毕业直接进民企的很少)的,也无一例外地还在系统外面,但大多换了少说2-3个东家。极少数当年就自由职业的,现在也都还自由着。

 

毕竟只有这一组24个样本、在这个为期10年的时间跨度中做参考,结果不见得多具有代表性。如果扩大样本量,身边还是有一些从系统里跳出来的——我在咨询公司(外企)那会儿的同事,有曾在中海油、中国银行工作过的,我们都开玩笑说他们脑子坏掉;


而同样是咨询公司那会儿的同事,倒是也有好几个后来去了国企,无一例外地金融口,还都是男生,靠得自然是各自的本事了。但是,择业阶段,值得相信的、也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系统黏性”。

 

为什么会有这种“黏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系统里跳出来容易,跳进去或者跳回去难。”


正是深知这一点,有些想从系统里出来的,却“不敢”出来——怕出来就回不去了,不甘心已经在系统里挨了那么久(确实普遍有每月到手工资较低、使用年假没那么灵活等等比较劣势),没混上分房、没等到孩子上共建小学、没享受到公费医疗养老……怎么就舍了呢?当然舍不得啊。

 

而校园招聘,对于自力更生的、尤其是女生,不夸张地说,此时此刻恐怕是今生进入系统的最好机会(前提是你想进)。但进去了一般就舍不得出来,这舍不得的原因可以是东家好得不得了,但更可能的是如上解释的那种“舍不下”。

 

当年我还有一个公务员Offer。辅导员孜孜不倦地说服教育我,说我是学生干部和党员,系统内才是我这颗红苗苗茁壮成长的地方(另外一个次要方面,允许我狭隘地同时解读到了——如果签“四大”,就要占一个数量有限的留京名额,而我要是去做公务员,这个名额就省了……)


但就是没跟我说这“最重要的”——你想当公务员,恐怕是过这个村儿,可就没这个店儿了啊。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抱着留京名额不占白不占的心态(不排除,但应该不会),还是执拗地想进外企清洗自己多年以来无比正经的基层女干部形象(最终努力白费),我义无反顾、义正言辞地去了“四大”。

 

几年前动心思尝试过往国企跳,一共两次,一次是简历石沉大海,另一次是谈到终面输给了一个男人。我安慰自己说,如果我自己是HR,也不会招一个大龄已婚未育的女人的,风险太大。所以,有什么好纠结的呢?回家生娃好了,生完了不就变成已婚已育了。后来,也再没有考虑过国企。


因为“系统黏性”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也是有黏性(惰性)的”——我已经熟悉了外企的环境和生存之道,其中有令人诟病的地方,但总体而言,我是适应了的,也是被证明适应得了的。

 

小结一下,想明白后——如果答案是进系统,那就去。如果没想清楚就去了,回头想去外企尝尝滋味,又舍不得丢下铁饭碗,必定要纠结来纠结去。如果没想清楚就放弃了毕业进系统的机会,回头想进去,通过社招成功几率比起校园招聘要小很多很多。


先把缘分放一边,来一次慎重的选择


虽然自己也常常就范,但我不太喜欢在解释不清的时候就把“缘分”请出来,多少显得没有诚意。可我真心没有办法否定、甚至忽略其存在。如果你嫌这个词俗,我能做的也顶多是换一种说法——叫它“宿命”或者“宇宙间冥冥存在的隐形力量”这类可好?

 

我不反对(也反对无效)用“缘分”去解释很多事情。“哎,您和您先生是怎么认识的?”“哦,我觉得是缘分吧。”“很好奇您是怎么进入这个行当的?”“哦,我想这也算一种缘分吧。”其实很敷衍,约等于没说,却通常能挺让人满意的神奇答案。


但别人只是事后这么一说就罢了,关乎自己的重要决定不能轻易就交给“缘分”了——择业大事,岂好悉听尊便?系统有黏性、人有惰性,这一拍板所决定的,很可能就是未来N年的职业发展道路,所以必须想明白来。所谓“尽人事,听天命”——“自己想明白”就是事前该尽的人事。

 

自己当年的选择正是十年外企生涯的开始。“缘分”可以成为一种说法(Somehow我选了它),但这更是一个主观的、我乐于期望、愿意负责的自己的选择。可怜当年做此选择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现在怎么已经傻傻分不清,但我始终清醒——这是我的选择,没有受谁游说,没有受谁胁迫,特别是没有受“大多数人的看法”之绑架,而是纯粹的我的选择。这点特别重要,不是吗?

 

今天的毕业生,在“信息”和“信心”上都前所未有地富有着,完全可以尽可能多地去了解行业、了解自己、了解行业的未来,了解未来的自己。


尽可能详细地去想象、描绘、一笔一笔地勾勒身处不同选择道路上的自己,在未来五年、十年、二十年的光景里是什么样子、什么状态、什么心境。这样慢慢地想、慢慢地比较,你会有自己的喜好,会找到最感动自己的部分,从而做出最负责任的、自己的选择答案(至少是在做决定的当下看来)。

 

我曾经这样想象着自己在德勤的日子:每天出入高级写字楼、踩着高跟鞋、端着咖啡杯——长安街就在我脚下,华灯初上、车水马龙;那场景细致到鞋子的弧度、咖啡杯的光泽、指甲的颜色……我被剧本里的自己感动了,所以我选了它。

 

虽然后来现实版auditor的生存状态有不咋美好的成分,例如一并连长安街的日出东方也欣赏了,或者一年也见不上几次长安街,但这奔波、熬夜、劳顿也成了感动自己的一部分似的,被写到了剧本的加页。

 

这样看来,我的职业选择真是做得简单粗暴啊(我当时不像你们会用各种模型分析,也还没有得“凡事做个表儿”的职业病),可直到今天,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工作了一阵子,发现自己爱错了,想重爱,那究竟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呢?这最后一部分就来说说“转换职业跑道”的问题。

 

前些日子,看到过一篇文章,郝培强写的,他说自己是个懒人,特别依赖优秀人才去帮他实现想法。他对“优秀”的定义不拘一格,对怎么搜罗“优秀人才”也是另辟蹊径——学历、背景、相关经验,在他这里都不重要。他找人的过程算得上奇人遇上牛人、千里马遇上伯乐。

 

而尽人皆知“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对,像他怎么招人法儿的,毕竟占少数。学历、经验还是绝大多数“正规”公司招人的必考核项目。

 

工作经历尚浅时,学历背景、专业背景、实习背景自然是简历的重点,而随着工作经验的逐渐增加,学历可以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用人单位此时越发更看重和关注的,是你的相关经验。

 

这经验包括两部分——“职业经验”和“行业经验”。具体说来,职业是你的专业——比如财务、审计、法务、销售等等;行业是就是你服务公司的业务领域——比如金融服务、汽车制造、快消、传媒等等。

 

从A公司的财务跑到B公司还做财务,这就是“跳槽”,不能算转换职业跑道;转换职业跑道通常是职业的跨界或者行业的跨界。

 

从四环进三环,排除空降,总得找条联络线;想实现职业跑道的转换,也需要找联络线。

 

“乙方到甲方”:是特别常见的一种转换,乙方通常是律所、会计师事务所,进入任何一个行业的法务或者财务领域,问题都不是很大,主要看申请职位资历年限和你的匹配程度;当然,如果你在乙方服务过甲方所在行业,会是个加分点,在润色简历的时候也应该在这里着重笔墨。从“乙方到甲方”的“联络线”自然就是“职业经验”。

 

“甲方到乙方”:这还是个比较新鲜的跳法,但不是没有机会,前文我便提到过身边的同事就有实践过,可那都是他们比较早年间的事迹,主要原因是乙方通常不太追认你在乙方的工作年限,如果有人愿意在公司工作了个把年头,再到firm里从小朋友做起,那是得多大的真爱?!

 

但也不是没有“合适”的机会,例如,当一乙方势必要拿下某一行业集团大客户,恨不得能靠这一单吃上三年;或者从战略转型角度,有意着力发展某一行业领域的专业经验:而都急缺该行业领域的“专家”,这时候倒是有可能高薪物色些甲方行业的高人的。


实际例子是,很多年前某大拿下某总行的IPO时,确实从银行里招募了一些人的。这种情况对于想转乙方的个人来说这个机会,但即便乙方在其当务之急或许能较多认同在甲方的工作年限,通常也不会照单全收。如能成功,从“甲方到乙方”的“联络线”靠的是“行业经验”。

 

所以,大家也看明白了,想转换,不是得靠“行业经验”,就是靠“职业经验”。从“甲方到甲方”也不例外。


假如,你目前是快消行业的财务,就是想到汽车行业去做网络发展,想一步到位比较困难,也许可行的办法是——第一步去汽车行业做财务;


第二步在行业内部,看看能否后台转前台,也就是先靠“职业经验”,再靠“行业经验”。顺序调换亦可。当然,牛人也是可以实现职业和行业的同时跨界,我咨询时代一位超级敬仰的大猫原来是中医药界的,这样的转身真是360度旋!

 

但是,无论对于谁,每一步“转身”都是要等机会、是有时间成本的。所以,不管“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最好都是能“看准了再爱”。


结语

 

在这个择业季面前,真心希望大家静下来去想:我想成为什么样的自己?什么样的职场环境能最大程度地成就这样的我?系统内,还是系统外?什么行业?什么职业(如果有得选)?

 

写下上一个“如果(职业)有得选的时候”,我突然又想提醒一句——别先自己给自己设限,如果感兴趣,就多去了解和尝试。


我不知道“四大”是从什么时候、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招了第一个外语专业的审计员;但在十年前,“四大”就已经慷慨地把近三成的校园招聘名额给了外语(主要是英语和日语)专业的毕业生,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


而我已经记不清被多少人好奇地询问:学外语的也能进“四大”?根据这个被问及无数次的问题,我推断,很多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当时,也不排除同时是现在)


因为不知道自己的专业也是能被以“会计师事务所”结尾的公司欢迎的,那是不是就少了一种选择?据此我继续推断,一定还有很多很多工作机会,貌似和我们的专业不合,貌似没有机会,但事实未必如此。

资讯来源说明:本文章来自网络收集,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QQ:850873385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14-2018 500d.me. All Rights Reserved.

个人中心 - 加入我们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粤ICP备14072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