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考试挂科了怎么办?

来源:五百丁 作者:HR大丁

挂科了该怎么办.jpg


前几天,有个学生很焦虑地给我打电话:“大丁,我xx(课程)挂科了,该怎么办啊?”


“怎么挂的?”我着急地问到。


细细问下来得知,原来是她的学期课程作业错过了指定上交时间,学委给了她任课老师的联系电话,让她自己联系老师补交作业,但她一直没有联系老师,最后的成绩登出来了,结果自然是挂科了。


重点来了:


我:“你为什么不赶紧打电话给老师呢,只要跟老师好好道个歉,然后再把作业补交过去,影响应该不大的,也不至于最后的挂科啊!”


女生:“我就觉得害怕,不敢打电话给TA(老师),一想到这件事,就觉得打了之后会不会被骂,或者被拒绝,所以想着要不明天再打吧,一拖再拖,最后成绩就出来了,现在不知道还能不能再给TA打电话挽救一下?”


...


有点难以想象,最后都走到挂科这一步,也还没走不出害怕老师,一个电话都不敢打的心理怪圈。


“老师一般都挺好人,挺好说话的,这个老师有这么可怕吗?”我疑惑的问到。


女生:“老师人还挺好的,但是我自己不敢走出去那一步。”


我皱了皱眉,回答到:“现在成绩登上正方系统,已经改不了了!!!”


...


挂完电话后,重新回味了刚才的对白,突然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老师,尊称为传授文化、技术的人,也是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老师,伴随着我们学习生涯的各个时期,也是我们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


但是自从上学读书以来,以及到现在的工作,身边确实存在着这么一部分同学,朋友,甚至包括我自己,虽然较长时间同老师相处,但却害怕同老师接触,因此也更不会主动的同老师沟通交流。

 

为什么?为什么你会那么害怕我们可亲的老师呢?


要思考清楚这个问题,先要简单回忆一下我们求学各个时期与老师们那些精简而又记忆深刻的片段:


孩童学习阶段:


你是否有着这样的孩童学习回忆:


是否曾经因为想获得老师的表扬而辛劳努力了一整天;


是否曾经因为班主任给的小红花而特别的高兴和神气;


当然,是否也曾因为太过于调皮被老师当众打过手掌而倍感困恼;


是否也曾因为上课讲话被老师叫上讲台蹲马步,被同学嘲笑;


曾经背好书包,出门前被父母谆谆教导:在学校一定要听老师的话,不要捣乱。


曾经在课堂的学习中,一次又一次的背诵到:“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等等经典诗词。


曾经最美好的新年,也被亲戚朋友,阿公阿婆问到:今年期末成绩第几名?在学校有没有被老师表扬啊?等等。

 

孩童时期,我们的高兴与困恼,与老师的肯定与否,成绩的好坏有着莫大的关联。


所以在潜移默化中,老师留下来的印象便是:有距离感,充满威严,甚至代表着一定的权威。

 

步入初高中阶段:


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人也慢慢变的乖了起来,也没之前调皮了。这时,遇到的老师大都也对自己亲切许多,但还是有意识的会害怕跟老师交流,遇到问题宁愿问同学或者自己绞尽脑汁硬啃,也不愿开口问老师,而且当有老师出现的场合,平时能言善道的自己也变得木讷寡言,生怕说错些什么。

 

进入大学阶段:


和老师的交流比起初高中变的更少了,或许仅仅只能在上课期间能见到老师的身影,但对老师的固有印象从小就已经形成:有距离感,充满威严,甚至代表着一定的权威。


...


以上或许是一部分同学成长的缩影,但从这些缩影,这些精简而又深刻的回忆片段,我们稍微总结一下就能看到影响我们产生“害怕老师”这种心理,是由于社会,家庭,自我调节因素等等各方面联动产生的结果。


但大丁认为这个问题的产生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孩童时期的所形成固有印象,深入骨髓。


根据心理学研究发现,年龄越小,往往更容易接受心理方面的暗示,而心理方面的暗示再经过几次实践强化,最终就会形成固有印象,深入骨髓。而且这种固有印象在后期如没有经历其他重大事情,基本很难有所改变。


上面所说的求学各个时期与老师们那些精简而又深刻的片段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孩童时期经历的打手板,蹲马步,被表扬,父母的敦敦教诲,亲戚朋友的推波助澜等等,最终形成了对老师的固有印象:有距离感,充满威严,甚至代表着一定的权威。而后期也并无其他重大事情改变这种看法,所以一直continue...


而且更为神奇的是:孩童时期,你害怕的或许仅仅是一个老师,但这个感觉会渐渐泛化,发展到害怕这一个群体。


第二个方面:孩童时期,家庭教育引导的缺失。


在孩童时期,家庭往往是作为唯一的社会系统,幼儿是没有其他的有效的社会支持的。而家庭教育的缺失最突出的有以下两点:


1.家庭严厉的亲子模式,很大可能会导致面临权威角色时采取消极回避“鸵鸟式”的处理方式,这也很容易导致内心的自卑以及社交上的焦虑。


2.当孩童在出现相关情绪反应时,家长如无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在面对跟父母类似的“权威”角色-老师时,也会采取这种社交模式。 


那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与可亲的老师的关系呢?


在与老师的关系中,老师具有着管理的权利和批评的权利,存在一点畏惧感是很正常的。适度的害怕和畏惧在师生关系中,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如欧阳修所言,“凡学之道,严(尊敬)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从师学习,对教师秉着敬畏之心,学习者也才能知道敬重学业。同样,推及到工作中,这种对于上司恰如其分的畏惧,才能让组织内部有清晰的权利分限,工作的上传下达才能更为有效的进行。


但是如果跟上文提到的学生那样,对老师产生了刻意的回避心理时,甚至对自己的学生生活产生不好的危害时,这便是所谓的权威恐惧症,显然是不正常的了。这种恐惧的根源都是一样的,源于对权威的恐惧,在学校畏惧老师,那么以后在工作也会很容易畏惧同样具有权威色彩的上司,自己工作的正常沟通开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果自己的上司严肃,严厉,则更会加剧恐惧的程度,在学校出错失误的影响尚且如此严重,更何况对于容忍度更低的工作呢。


归根结底,对于老师的过分畏惧,往往是一种权威恐惧症。而过分的情绪反应源自于过分的关注看重,或者在于那份害怕表现不佳、害怕被拒的不自信。知道害怕的根源,才能直视害怕并战胜它。


学生时代的我也是有些害怕老师,有意识的避免跟老师打交道的,但自从自己成为了老师,成为了当年所害怕畏惧的角色后,便意识到很多事情自己想象出来的。老师也是人,正确的是非黑白摆在这里,遇到事情也是讲道理论逻辑的,也慢慢理解有些决定的出发点了。同时,对于老师必要的尊重是需要的,但过分的畏惧是无用的,如果心理上的不平等,那便很难真正的去正常相处。

 

因此,在害怕与老师交流相处这件事上,送大家一句话:精神上看淡它,行动上重视它。


正如鲁滨孙所说的,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

资讯来源说明:本文章来自网络收集,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QQ:850873385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14-2018 500d.me. All Rights Reserved.

个人中心 - 加入我们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粤ICP备14072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