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经营者,你一定会常常为某些员工对工作毫无激情而着急;如果你是一名普通员工,你身边一定有几个同事每隔几天就在你面前抱怨一番——抱怨工资低、抱怨工作压力大。
或许,你自己正好也是这样的员工呢。
可是,你有没有认认真真地想过,你为啥老是觉得压力大呢? 因为,你觉得每周工作2天、每天工作2个小时才合适的;如果工作量超过了这个线,你就会觉得“压力太大”了。
诚然,“2天2小时”这一组数字有点夸张,但逻辑并没有出错。
7月份,我发送朋友圈:如果一天的额定工作时间是8小时,则对大多数人来说,真正有效利用的顶多不过6小时而已。如果超过6个半小时,他们就会觉得“负担过重”。还有些人,8小时中,最多有效利用2小时,如果必须有3小时被有效利用,他们就会格外痛苦。总之,浪费的时间越多,他们的“幸福感”就越强,有效利用(被迫)的时间越多,他们就越痛苦。
评论中,没有一个人表示反对,所有人都很有共鸣。而且,还有人对我提到的“6小时”表示不满,其中1人说“能有4小时就不错了”,还有1人说“顶多2个小时”。他们都比我狠。其实,不是他们比我狠,而是,在身边,不敬业、不认真工作的同事或下属实在太多了,他们“实在看不下去了”。
做微信公众号的人应该都知道,一到周末,阅读量和打开率就都下降了。为什么?周末,很多人都出去玩了,陪家人了,不怎么上微信了。反过来说就是,周一到周五的上班时间,大部分人都有大把的时间在玩微信。
这说明了什么?我们在工作的时候,专注度远远比不上陪家人和游玩的时候。
两年前,我写了一句话:“女人,如果干财务工作时间太长,就不浪漫了。”我只是吐槽我们单位那个烦人的会计,并没有性别歧视的意思——特别说“女人”,是因为干财务的大部分都是女性。发出去之后,有几个做财务工作的女读者纷纷表示“中枪了”。然而,更狠的是,有人在评论中写道:不,女人干任何工作,时间一长,都会变得不浪漫了!
他的意思其实是,女性更容易把工作视为一种负担,时间一长就会丧失激情。不全是如此,但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如此。上班时间在办公室进行无意义闲聊的,大部分是女性;一提到聚餐、去KTV,积极性最高的,肯定也是女性。通过对比可以断定,总体上,女性更容易感到“工作压力大”。
如果你是在投资银行、四大会计事务所、华为或富士康这样的公司,工作负荷确实会比较重,如果你在党政机关工作,因为要把太多的时间都耗费在无趣的应酬上了,你当然会觉得压力大。但在大部分普通岗位上,你还说压力大,那就只有一个原因——你并不热爱你的工作。
当年,我转行进入媒体之前,曾找一些在业内的同学帮忙,结果,有人给我泼冷水说记者这个工作“钱少、压力大”,不值得干;我后来还多次在“职业压力排行榜”上看到了“记者、编辑”。
然而,我当记者3年多以来,从未感到“压力大”。
或许会有人断言“那你肯定是没有认真工作啊”。这可就大错特错了。连续在两家媒体单位,我的工作稿件在数量上都是最多的,在质量上,也属于中偏上水平。我常常晚上写稿到十二点多,周末,当然也基本是在工作了,我也一直乐在其中。
根源何在?“在你看来,一天工作12个小时是正常的。”占国同学一语道出了本质。是的,跟那些一天只要有3个小时被有效利用就感到“格外痛苦”的人相比,在我的世界里,一天工作12个小时都是正常的,一点儿都不过分。
9月份,我特别忙,因为卖房子的事情,先后上海到昆山往返4趟,每次基本都得一天。但即便是这么忙,截止我写这篇文章的时间(9月23号),这个月,我一共写了工作稿件10篇,扯淡不二上的鸡汤10篇,几乎是每日一篇,并且,质量还都不错(纯原创,没洗过稿)。
前几年,一直有朋友时候说我是一个“高产的作者”,我从来不承认,不过,现在我开始承认了。那么,问题来了:这么高产,我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其实“挺没人性的”。面对朋友发出的“有空出来聊聊”“有空一起吃个饭”这种邀约,我常常表现得很无奈,真的是抽不出时间啊;然而,自己给自己找活儿干、加大自己的工作量(听讲座、采访、写稿),在这种事情上,我永远都是有时间的。
老板经常在微信群里发一些讲座和论坛的信息,我从来没有认为这是“工作任务”,相反,我一直认为这是福利。因此,我总是抢在第一时间报名。当然,并不是听听就罢了,每次,听完后我都会写稿子。
态度消极的人,听完讲座或论坛之后会说“这个活动不好”,什么都不写;但我经常是参加一个活动回来能生产两篇稿子。难道是我参加的活动规格都比别人高?不,是我更用心。我更有耐心从一些杂乱琐碎的言辞中挖掘亮点。
8月底去西安参加完亚布力企业家论坛,回来后,我一共出了7篇稿子,写到后面,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论坛都结束快1个月了,你还在写这个论坛上碰撞出的火花,别人会不会嘲笑你没效率?而且,别人都写一两篇,你写六七篇,会不会有人怀疑你收了主办方的“车马费”了呢?
其实,没这么复杂,一方面是因为,精彩的有价值的内容确实太多,另一方面,跑那么远去采访,路费和时间都花了不少,如果不多产出几篇稿子,怎么对得起这些付出呢?
亚布力企业家论坛召开之前,我并未收到主办方的邀请,是我自己向老板申请要去的。早在7月份,无意间从网上看到这个论坛的召开信息之后,我就留意了一下,希望能参加一下——我这种没见过世面的土鳖,急需多参加几个高端会议,长点见识。
参会嘉宾的名单上,有我的偶像冯仑。占国常常说我的文风跟冯仑很像,他说我是“冯仑的好学生”。主办方说,如果要采访嘉宾,他们可以协助安排,然而,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该向偶像提问一个什么问题。作为一个不擅长搭讪的人,我只好放弃勾搭偶像的念头了。
然而,到西安的那天早上,出机场的时候,我无意间想起了一个问题:92派企业家为什么很少出事?这个问题,在几个月前就产生了,因为当时没能力解答,就暂时搁置了起来。这次,如果能采访到冯仑,困惑我已久的疑难将得到解答。于是,我立马给主办方的人发微信,希望他们能安排采访,但没得到回应。情急之下,我向老板求助。然后,老板跟冯仑通了个电话。
那天晚上,在西北大学的活动结束后,群访环节,我向冯仑提出的问题被听众认为是“质量最高的问题”。后来写的稿子,反响也不错。
第二天早上,我鼓起勇气跑去跟张维迎老师搭讪,然后,又鼓起勇气要到了他的手机号。虽然,暂时还没资格跟张老师对话,但能走出这一步,对一个从未见过世面的我来说,已经算是进步了。
那天下午,在一个关于共享经济的分论坛上,我采访到了易到打车创始人周航。那场活动的主持人,是我2008年在《赢在中国》上看到的吴鹰,本来,我坐在吴鹰的后面,但担心举手提问的时候吴鹰看不见我,于是,在论坛快结束的时候,我把座位调整到了吴鹰的前面。在提问环节,我是第一个举手,马上就被吴鹰看见了,我暗自佩服自己的“心机”。
我想起,几个月前,参加联想的活动,群访杨元庆的时候,我一开始抢了个第一排最中间距杨元庆只有2米的位置,然而,没什么卵用,我连续举手两次,他都不搭理——前两次获得提问机会的,都是杨元庆能叫得上名字的“老朋友”,他直接点名“请XX开始提问”。
不过,到第三次,我再举手的时候,他就不好意思视而不见了。我想起一个朋友的一句话:特别积极主动的人,别人都不好意思拒绝你。第二天,老板娘在微信上发给我一张照片,就是我站起来向杨元庆提问的照片。我都不知道,她哪来的这张照片。难道,是派了眼线,监督我是不是在认真工作?哈哈。
前段时间,跟老板谈工作上的一些事情。老板问我:“这几个月,感觉自己最适合写哪块?”我没正面回答,而是说:“我觉得自己目前做的内容比较散,我更希望以后能聚集于一个领域,以研究的方式来写,然后,成为这个领域里的专家。再出一本专著。现在,是我采访别人,我希望,以后,是别人来采访我。”本以为老板会鄙视一下我的自不量力。结果,他给我讲了一下“如何成为一名专家”。
知遇之恩,当涌泉相报。也为了不辜负自己,在未来的几年里,我就要努力成为一个小领域里的专家。但愿能够在40岁之前出一本商业财经类的书。如果能成,这也算是一个“转型升级”吧。
像我这种有目标、有动力、有激情的人,是永远不会感到疲倦的。“压力大”,对我来说是一件很陌生的事情。
好啦,我知道,对我的自吹自擂,固然有人喜欢,但也有不少人表示自己确实看不下去了。那我就先消停一下吧。
我不是要做道德圣人,也不是要绑架谁。我只是想说,如果一份工作每天只干三五个小时,还让你感到“压力大”,那你就得认真考虑,这个工作是不是“真爱”,值不值得你长期干了。你并没有热爱一份工作的道德义务,但如果一直都不爱的话,就像跟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结婚了一样,你会特别痛苦。
如果换一个你更喜欢的,哪怕工作时间更长一些,你也不会觉得“压力大”。当你在一份自己特别热爱的事业上投入常人难以企及的时间和心血的时候,这种投入,非但不会让你感到辛苦,甚至也不应当被称为“用功”或“刻苦”的——因为,“刻苦”,是对你的自发热情的一种贬低。像我晚上熬夜写稿子,完全不是“勤奋”,而是“随兴所至”。
我知道,早有人按捺不住了,他们要问“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怎么办”了。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我文章前面的都等于白说了。
我是在大学毕业三年之后才无意间发现自己最喜欢干什么的。在此之前走过的弯路,就像爱迪生做灯泡实验时在用钨丝之前做的5000多次失败了的实验一样,都是有价值的。
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你究竟喜欢什么,答案并不是问出来的,你需要多尝试、多摸索,当你尝试的事情足够多了,就会无意间遇见惊喜。
资讯来源说明:本文章来自网络收集,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QQ:850873385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14-2018 500d.m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