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场本质上来讲,职业本身就是一种交易,用个人的能力和时间换取物质或非物质的回报。企业白领和农民工、公务员甚至特殊工作者都是一样的,也就是所谓的“劳动不分贵贱”。
既然是交易,就要和所有的交易一样,用市场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你要交易出什么?换来什么?有没有人愿意和你交易?交易多少?总结起来就是供求。
为什么不说“等价交易”呢?因为交易的主体是不对等的。考虑到不同劳动力的供需关系,劳动的出售方(劳动者)和购买方(雇主)的地位是经常互换的。
从供给的角度说,走进一个市场,你首先要清楚自己手上有什么。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多数人手上无外乎有以下几样东西:
1.学历:学历实际上只代表你高中的考试能力。对于多数的用人单位来说,学历的主要价值来自校友的网络,而学历同时还是一把隐形的双刃剑;
2.成绩单:基本说明学习能力;
3.社团:能说明一部分实际工作的能力。但是考虑到国内大学社团工作水分很大,很多用人单位不会非常采信;
4.实习推荐信:部分说明实际工作的能力,比社团工作相对更接近真实工作经历,说服力要高于社团工作,但是实习的水分也很大,用人单位也很难完全采信;
5.论文/研究报告:主要代表研究能力,根据在项目中角色的不同,又是也能说明部分项目管理能力。
换到需求的角度,雇主们想从毕业生那里得到的也很简单:
1.能完成任务:交代的工作能够完成,包括时间和质量;
2.能与人协作:除少数纯研究类的工作外,多数工作都是需要和人配合完成工作的;
3.学习和成长:企业不是机器,每个零件都是固定的,随时都要做好做新的工作和学习新的内容的准备;
4.锦上添花:泛指对工作有帮助的“加分项”,喝酒、开车、本地户口甚至修理办公设备都可以算在内。在实际操作中最有用的包括“拼长相”、“拼关系”和“拼爹”。
对比可以看出,非量化的能力多数要在课堂外取得,而需求方也需要投入较多的资源考量毕业生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而考量的指标不但相对容易衡量,同质性也较高。因此,如果一个“学霸”上学期间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却目标那些“轻成绩、重人际”的商务岗位,供求的不匹配一目了然。
明确“我是谁”和“我要什么”,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投入人才市场之前,充分的认识自己以及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是同等重要的。对于很多在校生,缺乏必要的情报来源。可以尝试一些社会的招聘渠道,在求职的过程中,不断搜集情报,逐步加强对自己的了解,客观分析,走出坚实的第一步。
资讯来源说明:本文章来自网络收集,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QQ:850873385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14-2018 500d.m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