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四毕业生,我们即将走出学校、走进社会,从学生转变为职场新人,人生中又一次重要的蜕变和成长正在拉开帷幕。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同学和朋友抱怨自己的学校不好、专业不热,但是读了王昱的这篇《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无用》的文章,再回想起自己的求职经历,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不是学校不行,而是自己不行。
今年6月份毕业后,我将正式入职中国青年报社,作为一份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综合性日报,作为一家中央宣传部和中央网信办直接管理的重点新闻机构,中国青年报社是无数新闻学子和传媒学子深深向往的工作单位,每年参加应聘的高校毕业生多达两千余人。
说实话,我能够进入中国青年报社工作虽然有一些幸运的成分,但主要还是依靠自己的努力。
我在安徽工程大学所学习的专业是社会工作——一个在社会上知晓度不高,甚至在学校里知晓度也不高的专业,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冷门专业”了,但这并不妨碍我去认真学习,我去耐心求职,我去努力奋斗成为一个“有品、有料、有用、有效”的人。
我承认,安徽工程大学作为一所省属重点大学,与985、211高校以及其他一些中央部属高校、省部共建大学存在很多差距,但这并不代表学校本身不够好,也不代表你的能力及水平就一定会比名校学生差,所谓的好坏、优劣总是相对而言的,如果你足够努力,如果你足够有视野、有才华、有志向的话,你会考不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你会找不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吗?
这样的“不会”只可能是微乎其微,除了受到某些特殊因素的影响外,我想绝大部分的结果,都应该是令人满意的、令人感到温暖而明媚的。
当然,一切好的结果源于好的开始。很多同学进入大学以后,对自己放宽了要求、放松了警惕,总以为考上大学就可以“高枕无忧”,就可以“随心所欲”了。于是,日常的学习生活变成上课睡觉、下课打游戏,白天补觉、晚上嬉闹,以致于在临近期末考试需要认真复习功课的时候,某些同学竟会觉得“躁动不安”甚至是“煎熬痛苦”。的确,追求个人的休闲和享受并没有什么错,也不会有人会为此多批评我们几句、多责怪我们几声,最多不过是提醒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其实,在我看来,倘若真要做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倒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不坚持努力奋斗的话,所谓梦想真的只是“镜中花、水中月”了。
我是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没有深厚的家世背景,也没有丰富精彩的个人才艺,在刚进入大学时,除了懵懂稚嫩,还是懵懂稚嫩。大学的生活缤纷多彩,以前从来没有听过、看过、接触过的人或事物,如今都逐渐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谁的心里不充满期待、不满怀喜悦呢?亲爱的同学,这是我们应该享受的结果,是我们通过数年寒窗苦读而换来的回报,但这一切又不过是我们另一个人生故事的开始罢了。
在大学期间,我并不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学生,偶尔会逃课,上课搞点恶作剧,也会去KTV里唱几首歌,在餐桌上喝几杯酒,甚至会在宿舍里玩几次牌。
但是,更多地时间是用于做课题研究、去参加比赛、忙碌学生工作、进行社会实践,而这些后来成为了我在求职过程中,最为核心的竞争优势,最有利于自身脱颖而出的因素。
记得大一刚进入某学生组织的时候,一位学长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在我看来,他的大学四年确实是从“向优秀学习”中走过来的,而他后来找到的工作也很不错。尽管学长已经毕业,但他的那句“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却印在了我的心里,也成为我后来积极向前进取、努力向上生长的力量。
我刚到中国青年报社实习的时候,在通州梨园地区租了房,每天从住的地方坐地铁到上班的地方,大概要一个小时二十分钟的时间,北京的地铁十分拥挤,尤其是在换乘站的时候,根本不需要你主动上下车,大部分情况是后面的人会主动“推着”你上下车。后来,我在坐地铁的过程中,养成了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那就是利用一个小时二十分钟的时间精读两到三篇有关业务方面的案例或文章,我所在的部门叫内容合作部,是中国青年报社唯一具有运营服务支撑功能的部门,主要负责品牌建设、渠道拓展、内容授权、版权维护等相关事宜,在实习之前我对此几乎不了解,于是通过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进行深度学习成为了我在地铁上的“每日功课”。
我知道,要想最终留在报社工作,就必须不断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你可以在一开始的时候什么都不太会,但你到最后总应该会点什么。
北京的冬春十分寒冷,但人心总是温暖的。我依然记得在海运仓胡同的某个转角处,我和几位同事于昏黄的路灯下,一边吃着黄焖鸡米饭,一边聊着中国湖泊休闲节·宁波东钱湖项目的运作实施方案;我依然记得在东四十二条的中国青年出版社里,与中央美术学院的硕士毕业生探讨着《青年文摘》的合作事宜;
我依然记得在前门东大街10号院里,跟随领导同事与清华大学紫光集团的工作人员交流着中国青年诚信行动的全国宣传教育策划案;我依然记得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与中国青年报社每一个共同成长的日子、每一个情怀满溢的故事。
在实习的过程中,有两个人给我的感触极深:一个是跟我在同一层楼办公的对外合作部的同事熊晗潇,和我年龄相仿,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一所全球顶尖级的研究型大学,我们是在参与首届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服务工作的过程中认识的,当时组委会分配我俩搭档协助跟进创博会“两微一端”的更新工作,由于她还要独立负责所有PPT的制作和播放工作,因此,“两微一端”的更新工作实际上就由我一个人协助跟进了。
熊晗潇特别能吃苦,创博会开幕式的前一个星期几乎天天加班到很晚,而开幕式的前一天在国家会议中心一直工作到凌晨两点多,第二天五点不到就又起床干活了;另一个是我在一次活动中认识的凤凰卫视资讯台市场公关部的赵雪,比我略大几岁,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记得有次我问她平时几点下班,她回答说基本都是晚上十点以后,而且有时录制节目还要占用周末的休息时间,我又问她为何这么拼,她说每一个凤凰人都是实干者,这就是凤凰精神。
我后来问自己:名校毕业生尚能如此吃苦,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脚踏实地的奋斗呢?我们身边有很多同学在找工作的时候,会抱怨薪资待遇低,会抱怨工作平台小,会抱怨职业前景黯淡,最后会归结为学校不行、专业不热。我想说,如果学校行,我们能行吗?如果专业热,我们能火吗?其实,不是学校不行,而是自己不行。
坦白地说,我在中国青年报社实习的时候,也曾担心自己不能顺利地留下来工作,毕竟在求职过程中,谁都没有十足的把握。
但是,不论结果究竟如何,我们必须要做的就是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扎实做好手中的事情,促使我能最终留下来的原因也就在这里。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在领导同事的帮助下,顺利启动了《中国青年报》与知网、龙源等学术期刊平台的合作,独立推进了中青融媒工作室与中北明夷的战略合作项目,深度参与了中青在线与道客巴巴、豆丁网等的媒体传播,此外还先后为有关地方重点媒体及政府部门撰稿二十余篇。
在此过程中,我很庆幸能够得到学校里的一些老师及同学的关心支持,我深知现在及未来促使我不断前行的力量正是来自于这群关心我、支持我、帮助我的人,而这些都是母校所给予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深知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影响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还有很多,但我知道,现在及将来我所能做的事情,是“先定一个小目标,再定一个大目标”。上个星期有两件事令我印象深刻,一是旁边的几位同事在踏实工作了两三年后,陆续去了国家发改委、共青团中央等中央部委挂职锻炼;二是中国青年报社“融媒小厨”初步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而有关“融媒小厨”的整体宣传推广方案将由我主笔完成。
这两件事告诉我两个小道理:第一,勤奋工作总会有收获;第二,认真学习总会有机遇。我们即将从安徽工程大学毕业,请将老师们的谆谆教诲铭记于心,将同学们的殷殷期望放入眼底,将未来的无限可能自信开启。
此刻,在这里说起自己的求职经历及感悟,只是想表达一个观点:很多人羡慕别人的“光鲜亮丽”,却很少看到他们的“辛勤耕耘”,没有哪个名校学生天生就比别人优秀,也没有哪个普通高校学生注定就要比别人差,所谓的“三六九等”不过是一种借口,阶层固化固然存在,社会偏见也不可避免,但只要足够努力,我们终将闪耀。如果到最后一无所成,请不要拿学校不行来遮掩自己的不行,因为在我们的身边总有人能行,而在人生的路上也总有比我们还差的人能行!
亲爱的同学,作为一名大四毕业生,无论你是跟我同级的学生,还是我的学弟学妹,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家都能撸起袖子加油干,不管是考一所知名高校的研究生,还是找一份阳光明媚的工作;不管是定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还是做一次科学合理的人生规划,我都愿你心有所想、事有所成,不负青春、砥砺前行!
资讯来源说明:本文章来自网络收集,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QQ:850873385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14-2018 500d.me. All Rights Reserved.